当前位置: 首页 > 银龄风采 > 老科学家先进事迹

倾注真情 服务三农 保定市老科协理事、河北农大教授边庆年

时间:2019-08-28 来源: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1946年我出生在定州市叮咛店村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因为是抗日家属,从上小学开始就免交学费,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享受着人民助学金。是党和人民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农村娃培养成一名大学教授、保定市首批自然科学学术带头人、河北省科技评审地质专家,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知恩图报是我坚定的理念:一定要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回馈给党和人民。几十年来,我利用教学之余,行程数万里,踏遍了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为干旱缺水地区人民寻找水源、确定井位的艰苦工作中,足迹不仅遍及燕赵大地,辽宁、山东、山西、天津、北京等地也留下了我为缺水的百姓苦苦寻觅甘泉的身影,共为500多个村以及学校、军营确定井位900多眼,解决了十几万人的吃水与浇地问题,群众亲切地称我:"找水教授"。

为民找水 矢志不渝

  为什么我与"找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呢?1979年当时还年轻的我有幸成为"太行山道路"的践行者,在太行深山区吃派饭,睡土炕,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感到饱受干旱之苦的山区群众需要我们,而逐渐地我也离不开缺水的老、少、边、穷地区了。有一次,我来到革命老区顺平县青榆沟,被眼前的景象一下子惊呆了:全村人仅靠一个小坑渗出的一点水生活。打到的都是一瓢一瓢从坑底舀出来的浑水,回去澄清后才能饮用。要是洗脸的话,头一天用了,第二天第三天再用,用后再澄清用来喂鸡、喂兔子。我望着排队打水的村民那望眼欲穿的神情,心如刀绞,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青榆沟的老百姓吃上干净的水!我马上对青榆沟的岩层、构造进行详细勘测,最后定下井位。终于,打出了一口优质井,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水是穷山沟里最珍贵的东西了,有了水山里人才有富裕的希望,可定一眼井并不那么简单,一块块坚硬的岩石究竟哪一块下面有村民急需的水源? 
  唐县中长店村,40多年来,村民们经常挑着桶,翻山越岭,去七八里远的外村担水或买水吃。村支书石劲松一上任就请人打井,前后打了十几眼都没水,村里人送他外号"干眼书记"。他慕名找到我,一见面就说:"边教授,求求你,一定要为我们村打出一口好井啊。"我一进村,径直上了山,马不停蹄转遍了全村的山岭、沟谷,对岩层进行详细测量,最后定下井位。新井落成抽水那天,全村人都围在井口,电闸一合,清澈的水喷涌而出,人群立刻欢腾起来。有位78岁的老人石造刊流着泪说:"盼水盼了几十年了,今天终于把水盼来啦!现在我就是死,也没啥说的啦,真是感谢边教授啊。"村民在机井房的墙上写上了"教授井"三个大字。不久,村主任刘贵军代表村民送来了"四十三年夙愿今朝现,庆年找水润心田"的金字锦旗。
  还有一个连续打了二十四眼井都没打出水的地方--顺平县深山区偏罗峪村,村里把我接了去,跑遍了村子周围的山,又测绘了六条地质断面,最后确定了井位。刚好在一块10多平米的斜坡石头上,井位离最近的干井只有38米,村民们疑惑地问:"离这么近,能有水吗?"我在岩石上用尖镐划了一个十字,斩钉截铁地说:"对准这个十字往下打,保准能打出水。"秋天,一口优质井打成了。当清澈的水从地下喷涌而出时,村民们疑惑的眼神消失了,他们赞不绝口:"边教授真是火眼金睛,太神了!"我笑着说:"我是用心科学定井位,不解决你们的吃水问题我心里不安呀!"

退而不休 继续前行

  2006年,我从教学一线退了下来,老伴三番五次地说:"这回你该好好休息一下,稳稳当当在家待着养养你的老毛病了吧?"但我没有忘记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有良知的老科技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太行山区那些还为吃水犯难、尚未脱贫致富的贫苦农民需要我,我怎能安闲地呆在家里去享天伦之乐呢?退休后,我除担任了保定市老科协理事外,还在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担任教学督导,在市老促会、地质学会、环境保护学会、宝玉石协会分别担任了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等职务,工作比以前更忙了。但只要山区干部、群众为"打井"的事找我,我都满口答应,抬脚就走。先后到行唐、平山、曲阳、唐县、易县、顺平、涞源、涞水等十多个县的贫困山区找水定井,仅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就为贫困山区找水定井位20余眼。

打造科普旅游基地
白银坨大放异彩

  自2009~2011年,我与保定市老科协理事、地质专家张永胜组成科研组,多次对白银坨进行调研、考察。白银坨地处太行山北段东麓顺平县境内,海拔600~1033米,在这里发现了30余个异常巨大的"壶穴"。经过我们及国家著名考古学家考察鉴定,它形成年代在26~100万年间,属亚热带壶穴群,由于"壶穴"个体巨大、数量众多、规模宏伟,这一地质奇观,世间极为罕见,堪称中国之最。
  在白银坨还发现了一个寒带"冰川遗迹",是200~300万年间鄱阳冰期形成的山岳冰川遗迹。它和壶穴群的发现对古气候变迁、水利学、生物学及环境变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抗日战争时期,白银坨是八路军可靠的后方根据地,白求恩卫生学校的150名烈士就牺牲在这里。清华大学两名老科学家在40年代,曾在这里研究成功炸药,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建立石碑和展馆,供人们学习和瞻仰,时刻激励后人,是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提出了建设"白银坨科普旅游基地"的建议,得到了顺平县领导的高度重视。顺平县委书记张丽娟,不但听取了专家汇报和讲解,还提出要通过旅游业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
  白银坨科普基地的发现和发展,轰动了全国,到目前已有三个省部级单位领导来此进行了考察。有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9个高等院校,将这里定为社会实践基地。新华社、中新社、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保定日报、中央电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和网络进行了报道。
  以科普为主导,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相融合,大大提升了白银坨景区的独特魅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2011年河北省旅游研究会在白银坨召开了学术研讨会,确定突显"白银坨太行人家"民族风情,之后,当地农家小院象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农家院年收入在2~3万元。
  景区的开发解决了当地贫困农民家庭需要迁移的难题。百福台等七个村落,数百人,由于生活所迫,原来准备移民。自景区开发以来,在该地投资了上千万元,这些工程的实施,都启用了当地民工,其中60%的投资支付了农民工工资,成为了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据统计农民工的年收入在1.6万元以上,还不误农时,使很多移民又回到了故乡就业。
  这里的小桥流水、青山白云、石屋、石炕及自然和谐古树、茂密的森林、野花丛中的生态环境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据市环保局测定,深山中氧气充足,空气清新,是理想的天然氧吧,这里的负离子8000单位/cm3,是很好的疗养之地。
  这里天然的的黄芦红叶也很独特,每到深秋,漫山遍野红成一片,风景十分秀美。
  遍布山间的果木也是一大亮点,办起采摘节更别具一格。近期景区向北东方向扩建,同狼牙山等景区联合,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北京、天津、河北以及全国游客,络绎不绝来到白银坨景区参观游览。不久的将来,白银坨旅游景区和科普示范基地会建设得更加美好,这一太行明珠定会更加璀璨迷人。

甘做奉献 情满太行

  多年来,由于常年爬山越岭,在野外勘测,我的眼睛被紫外线照得晶体变了形,不得不做手术,双腿也因风寒患了严重的关节炎。许多人劝我:"你整天往山里跑,摞了一身毛病,到底图个啥?"我却无怨无悔地说:"我啥也不图,就图用我所学的知识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能为老少边穷地区找到水源是我最大的乐趣。"
  我为人民做了点应该做的事,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省市科协和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2011年,又被保定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爱心人物"称号。中央电视台、河北电台、燕赵晚报、保定日报、保定晚报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进行采访报道。这是对我的激励。今后,我要在服务"三农"、科技扶贫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留言

在线留言

留言人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
×